首页»优惠头条»6本艺术好书 | 书要用眼看,艺术要用心读

6本艺术好书 | 书要用眼看,艺术要用心读

发布:2018-09-21来自:文轩读书会

聊了这么久的文学,今天来给大家换换口味儿,给大家分享7本 艺术类 好书,无论是艺术史、漫画还是杂文集,这些书都对无论是艺术专业人士或是门外汉读者非常友好,打开它们你会发现,其实理解艺术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今天让轩妹儿带大家一起艺术一把 (。→‿←。)

《米开朗琪罗与教皇的天花板》

[英]罗斯·金 著,黄中宪 译

罗斯·金的著作大部分都很精彩,像《穹顶的故事》,要点大概在于“见木又见林”。通过他的妙笔,米开朗基罗创造西斯廷天顶画的四年跃然纸上,与此同时,同时期的权势人物和艺术家、建筑师,比如教皇尤利乌斯、达·芬奇、拉斐尔,布拉曼特的形象,以及围绕着他们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也都活灵活现。熟悉文艺复兴艺术史的人们可能了解,这并不容易,因为不是所有相关史料都巨细无遗。作家既要全面把握学术论文深度的基础材料,还得展开艺术合理的想象填补其中的空白,才能让读者感受到那时代里特备的气息和肌理。和金其它的著作一样,《教皇的天花板》既把艺术史变成可以一口气读下去的故事,也不忘展示历史全景画中诸多的细节——比如湿壁画的技术特点,教廷中人事斗争的狗血情节,乃至拉斐尔未婚妻肖像中被遮盖的戒指…

《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

[英]休·昂纳 著,刘爱英  秦红 译

尽管作者休·昂纳以其严谨而恢弘的艺术史著作知名,且这本书的内容足以体现其水平,但这并不是一本让人望而生畏的鸿篇巨著。事实上,对中国人而言,除去将它作为一部扎实的艺术史著作阅读,还可以从中获得一番别有风味的乐趣。书中描述了一种对我们来说尤为陌生的中国风。这倒不是因为我们忘却了自己八百年来的传统,而是这种风格本身便是误读下的产物。

正所谓“外面月亮比家里圆”,当我们为外国人曾经因无限向往“神秘的东方”而创作出的那些或妙趣横生,或不伦不类的艺术品而感到啼笑皆非之余,一种对于当下中国盲目崇洋现状的自省或许也会随之而生。

《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英]威尔·贡培兹 著,王烁  王同乐 译

这本书为我们梳理了1820年以来侧重于绘画方面的艺术流派,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理论书籍,作者在书中一再强调自己的“非权威性”。或许也是因为正基于此,少了一般照本宣科的枯燥和繁琐,书中不只有对现象的讲解,更从行业内部的角度解释了现象出现的原因,知识和乐趣兼得。

对于入门者来说是一本能形成大致认识的好书,对已经有所了解的读者而言,又能形成不同的理解角度。读过这本书之后能让人完全相信,艺术不只是凝结在课本里的什么流派而已,更能作为我们去读懂历史的一个原因。

《图说日本美术史》

[日]辻惟雄  著,蔡敦达 邬利明 译

这是一本值得任何一位对日本美术抱有兴趣的人阅读的书。书中内容系作者主讲课程“日本美术史”二十余年讲义精修而成,内容扎实,读来酣畅淋漓。既可以作为美术通史教材使用,同时也可以通过此书理解作者主张的日本艺术精神内核。作者本人在绘画研究领域成就颇丰,其余如考古、雕塑、陶瓷及建筑等方面,则有相关领域人士参与协助,即使尚不能视为日本美术大全集,但整体架构已经非常完整,加之配图丰富,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好书。

《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巫鸿

巫鸿教授的新作是他2015年在复旦大学所做演讲的基础上整理得来。如他在前言中所解释的那样,它既非大众普及的讲座,也非纯然技术化的讨论,而是为了建立起某种普遍性的联系所找寻的,一种“全球艺术史”的方法论。

本书的四个分题:礼器、墓葬、手卷和山水画,可以看作中国美术在“全球艺术史”中的四具折光镜,通过它们,分别讨论了中国美术史中器物,建筑,媒材和图像的独特线索。如同作者所言,这些线索不是孤立的,但也不是对于一般艺术形式和美学的宏观判断,它们是对全球艺术发展中具有共性的那些东西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反思,这种关系同时处于空间和时间的语境之中——因此它们既有彼此间的广泛影响,也呈现出本地化的特征。

《艺想天开》

杨志强

作者杨志强是个性情中人,他自言“生来不大信奉权威”,面对任何形式的艺术都要亲自体验,而非从史学家的书籍中获取营养。这使得这本书读起来观点别致,真可谓“艺想天开”。给人的感觉像是和一位阅历丰富的朋友吃饭闲聊,饭桌上的话题可谓天南海北,从音乐、美术、文学、电影……无所不包。

至于他将巴赫和辛弃疾联系到一起是否严谨,则不必深究。其中的热情和真诚,是实实在在的。假如遇到书荒、剧荒,想要找一个人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推荐几部直击人心的作品,杨志强和他的《艺想天开》一定可以胜任。